行走在皖北平原上,人们可以看见一棵棵一片片一排排泓森槐树的风景,田野、路边、河岸随处可见,干直、窄冠,青枝绿叶,因苗条而婀娜多姿,因妩媚而风情万种——溯源踪迹可知,她的出生地就是老子故里,就是天下道源涡阳县。
返乡,家乡泥土的呼唤
日出东方,每天当阳光照射在上海黄浦江面上时,来自安徽涡阳的杨倩倩就随着车水马龙来到了上海一家上市公司上班——
夜晚,华灯初上,极目远眺,上海景色尽收眼底的东方明珠塔,百余年来,一直作为上海的象征出现在世人面前的外滩,夜幕之下霓虹灯光闪烁,商店林立,别有风情的南京路步行街,摩天大厦、国际金融中心的核心功能区陆家嘴;游人如织的城隍庙,摩肩接踵的豫园商城,都是人们向往大上海的繁华风景。
在魔都上海工作会是什么感慨,杨倩倩也许没有想过,她只想好好工作,干出人生的大事业,拼出一番人生的辉煌。
放弃优越生活,从上海大都市,返乡来到皖北平原,从事一棵泓森槐树的研究培育种植和推广,似乎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问及杨倩倩缘何,她至今也回答不出人们想要的答案——倩倩只看见面前生长着的一棵棵犹如风景的泓森槐树。
倩倩的家乡是老子故里涡阳。
涡阳位于皖北平原,历史上被誉为“梁宋吴楚之冲,齐鲁汴洛之道”,是长三角北部门户、中原城市群核心发展区和淮海经济圈直接辐射区,地理位置优越,文化底蕴深厚,是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先秦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的诞生地。境内拥有道教祖庭天静宫、东太清宫、尹喜墓、嵇康墓、范蠡墓等文物古迹及景点,积淀了厚重的历史文化,为涡阳发展提供了丰厚的资源和滋养。
涡阳人口众多,物产丰富;绿意盎然,万物竞生。涡阳人才济济,涌现出小麦专家,大豆专家。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涡阳人有植树造林的优良传统,涌现出许多造林人才。涡阳曾被评为全国林业大县,“中涡一号杨”风靡全国,“泓森槐”同样驰名天下。
泓森槐——属蝶形花科刺槐属的落叶乔木,是通过大量表型选优、多年多点无性系测定和区域试验,用数量指标、形质指标及抗性指标综合评定筛选出的优良速生用材品种。
泓森槐——具有速生、易活、经济价值高、高附加值、适生区广等多种生长特性,其槐花药食两用,槐花茶、槐花菜绿色生态,槐花蜜属上等蜜、茎叶可以加工饲料。
泓森槐,适应南北广大区域气候条件,推广区域广,市场容量大。槐树材质优良,市场用途广,造林经济价值大,市场推广空间广阔。
泓森槐——2021年3月荣获国家林草局认定的林木良种证,是目前已知生长最快的刺槐品种……
新时代的涡阳,肥沃的土地滋生出“一粒种子,一棵槐树,一根苔菜”等“六个一”工程。
有了涡河两岸的泓森槐,就离不开培育生长的“泓森槐”团队,其中杨倩倩就是安徽泓森高科林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倩倩。“今年由县总工会推荐,作为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安徽,全面提升科技实力、创新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快提升经济发展能级,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制造强省建设,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代表,我很荣幸被评为安徽省劳动模范。”杨倩倩说。
也许厌烦了公司的工作,也许看腻了上海的风景,也许是家乡人的呼唤。
2012年4月回到涡阳,参加了涡阳““泓森槐””的团队。“进入公司我才了解到,家乡还有这样一个大学生创业团队,本着反哺精神,回报和建设家乡。”杨倩倩说,虽然对林业这个新的领域完全空白,我相信好的销售对待产品是相通的,一拍即合,她愿意加入这样一个高层次、年轻化、有活力的创业团队。
杨倩倩通过自学公司产品资料、技术资料,给老员工当助手,一起下基地接待客户,认真倾听客户的电话沟通、现场交流,不断总结客户问题、产品特点和公司优势,记录了大量笔记,最终成体系的形成了公司销售部培训手册,完善了公司客服部、销售部建设,为新员工快速掌握公司业务知识提供了系统学习资料,节省了公司培训新人的时间成本和资金成本,从电话客服到销售经理。
“我用了半年时间,当年完成订单金额120余万元,我个人也取得了比在上海更高的薪酬,这坚定了我回乡创业的决心和信心。”杨倩倩感觉到了家乡的温暖和家乡的动力,也在往后遇到困难、困境时,她从未动过离开的想法。因为杨倩倩知道,只要肯努力,一定可以有回报,或早或晚而已,不是大城市才可以承载奋斗和理想的。
离开条件优越的大都市,回到家乡,亲友会不会说闲话;事业的成败会不会让杨倩倩后悔当初的选择和“任性”,人生的未知从来不是每个人能左右的。
家乡泥土始终在身旁散发出迷人的芳香,家乡的老子道文化在血脉里流淌,家乡人的呼唤在魂牵梦绕。
创业,汗水浇灌的种苗
人生充满变数,事业成功关键在人。
杨倩倩大学专业学习的是英语,于林木打交道或许是她没有想到的,并且风风雨雨一干就是10年。
2013年春节后,随着公司前一品种“竹柳”的市场化进入成熟期,而刺槐新品种“泓森槐”的培育进入关键期,公司决定暂停竹柳一切业务,孤注一掷,全部人员转入泓森槐的培育、试验,所有决定留下的人,保留每个月600元的基本工资,遵从个人意愿选择去或留。大家都面临艰难的抉择,有人迫于生计离开,也有人愿意为理想傻一次,好在,家乡生活成本低,可以承载这群年轻人的冒险和傻气——杨倩倩选择了留下。
留下的人专业领域各不相同,杨倩倩和公司领导、队友在田间地头学习林业知识和技术,大棚自己建,苗子自己育、自己管,试验数据自己采集,尤其夏天,人离开一会,还没有生根的幼苗,几分钟的时间可能就会被太阳烤干、前功尽弃,于是一次午饭轮流值岗守护种苗。全是80后的团队,也不是科班出身,没几个人种过地,进入公司后,开始对天气敏感、关注。
种粮,种树,都是与土地打交道。
这一年,杨倩倩和队友们,涝了自己挖沟排水,旱了拉管子浇水,为保种苗,甚至有过向天求雨的可爱行为。
这一年,与泥土相伴,杨倩倩穿越了时空的力量,眼前涌现出父老乡亲们的沧桑,触摸到手中老茧的坚强和厚重,感觉到无比的温暖,青春在阳光下闪烁,澎湃力量在田野里悦动。
这一年,基地积累了第一批泓森槐扩繁种苗,有了可以有燎原之势的“星星之火”,有了这些,杨倩倩和她的团队才得以建设第一块泓森槐示范林。泓森槐在安徽、山东、河南、湖南试验林,才得以在2014年依靠这些试验数据申请省级科技成果、国家植物新品种保护权。2这一年,杨倩倩从普通的林业技术员,真正开启了林业从业生涯。
这一年,农业上“看天吃饭”已经形成祖祖辈辈们的生活和生存理念和生存法则。如今在林业生产过程中,杨倩倩和她的团队也深刻体会到“靠天吃饭”的无奈和辛苦。
天还是那片天,地还是那块地。如今,杨倩倩他们是接触过科技、敢想敢干的年轻人。“只要没有畏难心理,不被困难吓到、束缚住头脑,就能客服困难。只要目标明确,即使慢点,也能到达终点。”杨倩倩说,人生就在于“折腾”,从传统的育苗方式“折腾”到现代化育苗设备。
“进入泓森高科工作的10年来,我曾拿了3年底薪1600元,更多时候是600元底薪的日子……”倩倩感慨对事业的拼搏。
“衣带渐宽终不悔”,经常加班成为杨倩倩工作的习惯,春节期间她把电脑、打印机抱回家工作。“曾经在冬夜加班到凌晨3点,家人睡在会议室陪我,但工作起来我从来没怕过。”杨倩倩说,加班一夜的时候,也曾被一向冷冰冰的保安大爷暖心劝退“回去吧,夜里寒气重,到我这个年龄就知道身体多重要了,你明天早点来,几点我都给你开门”,这样的话,杨倩倩知道,大爷没对办公楼里的其他人说过。
2015年,杨倩倩开始担任公司研发部经理,负责团队人才培养、技术集成开发、新品种培育、科技成果转化和公司资质提升工作。此后的5年间,杨倩倩牵头组建了皖北产业创新团队“泓森槐智能育苗程序创新团队”,任团队带头人,参与组建安徽省115产业创新团队“林业自动化育苗产业创新团队”、安徽省林业科技攻关团队,任团队带头人助理。
杨倩倩牵头并协助公司成立获得国家林草局审批的“刺槐产业国家创新联盟”,任联盟秘书长;获得国家科技部审批的“泓森槐联合创业星创天地”,任创业导师;获得安徽省科技厅、安徽省人社厅审批的“安徽省刺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省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安徽省科技特派员工作站”等,初步建成了布局合理、研发条件完善、技术装备先进、具有一定行业影响力的刺槐产业技术研究平台。
从2015年开始第一次提交申请的安徽省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连续3年,年年申报,直到2018年终于打消省人社厅对于“小县城建站了也难招收到博士后这种高层次人才,如果因招不到博士后而取消建站,对你们公司会有不好的影响”的疑虑和认知,最终批准同意建站,通过与中南林科大博士后流动站建立长期合作,已经成功招聘3名博士后进站工作,前不久又获得安徽省人社厅推荐,完成了升级全国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申请工作。
硕果,劳动者的馈赠
美丽的背后,是挥洒的汗水。一切的收获,缘于辛勤的付出。
2014年,杨倩倩很荣幸参与了公司获国家科技部立项的技术创新基金项目《一种智能林木育苗系统》的实施,成功开发了泓森智能林木育苗系统、泓森田间管理系统,取得3项发明专利、2项外观设计专利、2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实现了“一个人,一张卡,一个月时间,一批苗”的目标,具有林业育苗自动化、智能化、专家化的特点,育苗成本缩减为传统育苗的1/10,育苗时间缩减2/3,育苗成苗率提高到95%以上。
2014年,杨倩倩凭借工作中取得3项省级科技成果、申请3项专利、发表3篇学术论文。杨倩倩评上了自然科研系列,助理研究员职称。这一刻,她成长为专业技术人员。
2015年,杨倩倩开始摸索林木良种认定申请工作,因为不是科班出身,虽然有较为完善的基础数据资料,但因为书写规则、试验设计不符合规程规范,杨倩倩拜访了中南林科大、安农大等大学的林学教授,重新按规范布局三省试验林及普通刺槐对照林,缺什么补什么,2019年杨倩倩通过继续教育完成了西南科技大学农学本科阶段的学习。
2020年,杨倩倩升任公司副总经理,全面主导公司业务发展,在产业化合作方面取得了新突破,形成了贵州菌材林产业、福建竹木复合板产业、江西低质低效林改造、河南国家储备林、湖南生态修复、内蒙新疆饲料林产业、河北槐花生物提取及深加工产业等产业化合作,奠定了公司未来10年发展方向。
“2021年3月通过国家林草局审批,获得了‘泓森’槐国审林木良种证书。杨倩倩跟团队成员说,“我们跟全国刺槐做了对比,跟匈牙利刺槐做了对比,目前没有比它更好的刺槐品种,如果我们的树种到全国,以后每到一个城市,我们都可以自豪的说‘这是我们的树’‘这是我们这群人培育的树’”。
骄傲,让杨倩倩有了足够的底气,为了涡阳的一棵树能早一点被更多人知道、认可,一切能为它加分的工作她都觉得值得去做,失败了就再来,直到成功为止。
努力的人会被善待吧,这些年,杨倩倩哪怕中途有过崎岖、坎坷,按下过暂停键,下定决心要拿的成绩,最终也都全部拿到,在引领全国刺槐产业发展方面,涡阳始终走在前列。并成功获得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科技攻关计划项目、亳州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杨倩倩参与了10项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研发,参与制定1项国家标准;培育了1个国家级林木良种,5个国家级植物新品种,取得15项省级科技成果,18项发明专利,发表学术论文12篇,于2016年12月被破格提升,获得自然科研系列,副研究员职称。2018年,杨倩倩获得亳州市政府特殊人才津贴。
“我们拿到了亳州市自主培育,继‘中涡1号杨’之后第二个国家级林木良种,我们建设了全国唯一一个国家级的刺槐产业创新联盟,我们培养了亳州市第一个国家‘万人计划’科技领军人才,我们的树种进了全国30多个省市及地区,包括气候条件更极端的新疆、西藏、内蒙等地区,全国推广种植面积超30万亩。”杨倩倩动情地说,在脱贫攻关期间,她带领团队开展林业精准扶贫,以“公司+农户+产业”的合作方式,建设了10万亩泓森槐原料林,通过技术培训、创业指导,回收苗木、槐花、板材等方式,帮扶贫困户超200户,户均年增收3000元。
杨倩倩参加安徽省劳模的评选时,获得大家的支持、认可。“我感到无比荣幸,荣誉的取得是对个人工作的肯定,但个人的工作成绩离不开集体的支持、协作,是公司平台为个人能力的发挥、发展提供了机会,是团队成员间的协作,各取所长,各尽其责,才有了各项工作的顺利推进。”杨倩倩说,劳模精神折射出的是一个时代的人文精神,有不断进取的创新精神,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创业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忘我的劳动热情,无私奉献的精神美德。“很欣慰,不仅是我,我们的团队身上,经常能看到这些美好的品质和精神风貌。”杨倩倩说,劳模精神引领时代精神,劳模价值创造社会价值。
“十四五”时期,在家乡涡阳,杨倩倩将带领公司团队充分发挥泓森槐的良种价值,聚焦国家地理标志“涡阳槐花”发展上下游产业链,借助脱贫攻坚时期积累的工作经验,深入思考“乡村振兴”这一命题,为推进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建设,深度推动全县一二三产业融合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泓森槐,无论是肥沃的田野,她都能安身立命;无论是贫瘠的荒滩地,她都能坦然生长。白天迎着灿烂的阳光向上,夜晚凝望着闪闪的星河生长——
阳光下,杨倩倩正在“泓森槐”育苗基地里播种、浇水、施肥……汗水如注,顺着她瘦弱的身躯流淌下来——
星光不负赶路人,时间不负有心人——
车转身,倩倩听见一颗棵槐树的生长的声音——
回头时,倩倩看见一片林海如山如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