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从一名普通的学徒工,到熟练酿造的技术骨干;从车间主任到徽酒集团的技术总顾问;芦利周用热爱与专注,用执着与忠诚,书写了一位酿酒技工不平凡的人生故事。
酒乡高炉是他梦开始的地方
酒乡高炉,历史悠久。从先秦道家始祖老子筑炉炼丹酿美酒,到“商圣”范蠡隐居相县偏爱“家酒”;再到汉三杰美酒伴征途、曹操曾屯军涡河开坊烧酒……这里一直流传着酿酒的习俗,酿酒工艺也在日益提高,在明清时期,酿酒技艺越发精湛,到民国初年,已闻名遐迩。而今的高炉酒仍然沿袭着传统的酿造工艺,将五千年的酿酒文化薪火相传。
高炉酒具有入口绵甜净爽、香味纯正、酒体协调、回味悠长等特点。这些特点离不开独特造酒工艺和酿酒技术。酿酒师是琼浆玉液的缔造者。他们用智慧、用灵魂、用激情、用双手、用汗水创造出了“超艺术”的作品,铸就了美酒的品质。而在徽酒集团酿酒的队伍里,有一位比较出色的酿酒师,四十年如一日奋战在酿酒一线,研发创新出两种工艺操作方法,即“四甑大渣法”和“多粮发酵法”,他就是中国共产党员、“安徽省劳动模范”、国家一级酿酒师芦利周。
芦利周1965年出生在高炉镇杨楼村的卢庄村,1981年,正在读高三的他因家庭贫困被迫辍学。下学后,他做农活、出苦力、挣工分,吃尽了苦头。17岁那年,高炉酒厂招工,他被一眼相中,做了一名酿酒操作工。怀着一颗决心改变家庭命运的芦利周,非常珍惜这份工作,他每天一边打下手,一边仔细观察、记录、思考。由于芦利周聪明、利索、干活卖力,很得车间领导赏识。两年之后,他就被转为高炉酒厂的正式工。由于表现突出,工作踏实,1990年他被提拔为副班长,并在三个月之后,升至班长,直接着力于白酒技术的研发工作。
成长的路上,经历就是财富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刚学酿酒时,芦利周正是血气方刚的年龄,有一次他干活干得正起劲,也不知做错了什么,却被师傅从后面狠狠敲了一扫把,打得他当时就跪在地上。芦利周下班后回到家里,告诉父亲他不愿意干了。好在父亲劝他说:学技术哪有不挨打的,你还得学!于是他又回到了酒厂。当时师傅一看芦利周又回来了,就说:你不是不干了吗?他说:“您放心,三年之后我保证会超过您!”当时那位老师非常生气,因为那些老师都是三十年代的人,对徒弟要求都异常严格。如今已是国家一级酿酒师的芦利周再次回忆那段经历,仍难掩感激和怀念。他说,如果没有当时老师的严厉教导,就学不那么快,也没有今天的成绩。
学习酿酒是一个系统工程,每个流程不仅技法讲究,工艺复杂,期间过程控制更是需要细致入微,在理论与实操中反复练习,掌握甄别技巧。芦利周是个善于学习的人。当时每月仅有三十元工资,他把十八元交给生产队里,剩下的钱就留着到新华书店去买酿酒方面的书籍。许多个夜晚,当全村人都已经熄灯休息的时候,仍有一盏灯在亮着,煤油灯的光在一闪一闪,映出他学习思考的身影。如豆的灯光下,忘记疲倦的芦利周,正在通过阅读的方式,不断地去提升自己。
在这三年的时光里,芦利周一方面跟随自己的师傅学习实践经验,一方面向书本学习理论知识,在经过自己不断地探索之后,逐渐地形成自己独特的酿酒技艺。芦利周的进步很快,谈起酿酒的技术也已经进入专业水平,让他的师傅也为此感到惊讶。芦利周用了三年时间,真真正正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酿酒师,酿酒工艺流程每个工艺环节都熟稔于心。这三年,可以说奠定了他一生的技术理念。
酿酒之道:只有用心,才有收获
酿酒之道,只有用心。酿酒,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即便在科技高度发达的现代,也需要历经数百道工序和几十天的生产周期,方才能使我们的杯中之酒至美醇厚。芦利周在被提拔了班长之后,在强化对全班人员管理的同时,还带头在自己班里搞研发,他把传承下来的“老五甑工艺”改为“四甑大渣法”。虽然之前也有人提议过,也尝试过,但都没有成功,原因是有产量但没有质量。质量是产品的基础,是根本。作为一名质量“守护者”,芦利周深深体会到“质量是企业生命”这句话的内涵。从1996年开始到2008年,芦利周带领他的团队克服困难,反复试验,一次又一次分析问题,寻找原因。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多次失败之后,他找到了问题的关键环节。最终在12年之后,产量和质量均达到了理想状态。现在“四甑大渣操作法”一直在推广使用。
已经获得了第一次成功的芦利周,并没有沉浸在成功后的喜悦之中,而是以更大的热情进行了新的探索。2008以后,芦利周又开始研究多粮发酵,就是用两种以上的粮食进行酿造,如高粱、大米、糯米、玉米、小麦等,这样酿出来的酒,入口不那么辛辣、刺激了,而是感觉绵柔、后味悠长,多粮发酵酿出的美酒,获得了消费者的认可。从业40余载,在芦利周看来,酿酒就是一份坚守,就是用一生的工夫去认真做好一件事。
技能传承 贵在匠心
高炉酒厂(现为徽酒集团)是安徽省建厂最早的一家国营酒厂,有着光荣的历史。在1949年,高炉酒厂由广和糟坊、汇海糟坊、永源公糟坊三家老酒坊合并的基础上成立。生产酿造拥有多名酿造技师、品酒技师等技术骨干人员,而芦利周正是从这些先辈们传承下来的技艺中学习到许多很有价值的酿酒技术。芦利周和高炉酒也是有着历史渊源的,他家在解放前也开过酒厂,对酒有着特别的感情。芦利周的父亲就喜欢饮酒,常常邀人在家聚会。在父亲的影响下,他就慢慢养成了品酒的习惯。多年来,经过自己不断努力和辛勤付出,芦利周的酿酒经验及技术日臻成熟,得到业内人士的一致好评,成为酒厂的酿酒技术骨干力量,2010年他被高炉酒厂推为非物质文化技艺传承人。
为师者,善良为心,奉献为本,传承为志,芦利周亦是如此。作为车间主任的他,不仅酿酒技术好,带徒弟更是有一套。在教授徒弟方面,他是毫无保留、不遗余力地手把手传授新人酿酒技术,经常利用业余时间给新人们讲解白酒酿造、白酒品评勾调重点注意事项和细节等专业知识,并现场为大家亲自指导、示范,经过手把手地传授技艺,年轻员工们的技术水平很快得到提高,成为技术中心的主力。多年来,经芦利周带出徒弟有30余人,如今都已成为各个岗位上的中坚力量。其中获得省、市“五一劳动奖章”的就有十多人,国家一级酿酒师的也有十余人。
精湛技艺展示 创新开辟未来
芦利周拿大奖拿到手软,而在所有的奖项中,令他记忆最深刻的是在安徽省界首沙河酒厂举办的那一次全省酿酒比武大赛。当时参赛的有十四个厂家,芦利周的理论考试是第二名交卷,得了100分,拿了个单项第一名,只有得了单项第一名才有资格参加四项全能。四项全能考的第一关是测试酒糟的温度。当时测温度项目是用了三根温度计测量的,他测定温度值的与实际温度值只差了0.2℃,这么小的差距,连评委们都不敢相信他有这么高的技术。为了验证芦利周的真实技术水平,评委们又对他进行了一次模拟实践考试,采取用脚测、用眼看判温度的比赛方法,在这次考核中,芦利周判断的温度竟然与实际温度一致,令评委们心服口服,最后四项全能冠军名至所归。如今,芦利周已经多次担任省、市白酒技术大赛评委、公司职工技术比武活动教练及评委。
一个人的成功不是成功,一个团队的成功才是成功。芦利周在自己努力取得成绩的同时更加注重带动整个技能团队一起创新。2022年,公司以芦利周酿酒技艺为核心的技术团队,成功申报了一个市级劳模创新工作室。工作室总占地约600平方米,主要有劳模创新工作室展厅、生产化验室、生产酒体研发室、成品分析室、酿酒试验车间等工作场所,主要工作领域是对浓香型白酒整个生产发酵过程中影响产品出酒率及优质率的关键因素的研究、优质窖泥的制作与培养、大曲有益微生物的利用、新型白酒的研发与探索……
近年来,芦利周带领团队优化创新改革生产多个工艺技术项目, 积极推动信息化管理,与时俱进,使管理更透明、工艺更规范、技术更精湛、品质更至臻。
不忘初心 方得始终
芦利周告诉笔者,像品酒师、酿酒师这样的职业看似非常光鲜,可背后需要的恰恰是守得住寂寞、耐得住性子。 芦利周说,一生中最幸福的事,就是自己研发的酒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当一种新工艺成功后,心里有多种滋味,除了高兴,心里说不出的感觉,就像我们做数学题一样,遇到难题,在经过数次努力后,突然解开了那么兴奋。芦利周对待每一款他亲手酿造的酒,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那么爱护备至。因为一个酒的工艺需要好多年的探索、研发才能成功,每调制一款酒也不是一次性能调出来的,都要经过上百次调试、品尝、再调试、再品尝,直至得到满意的结果。
如今,很多酿酒师都离开了酒厂,有的去了其他厂家,有的不再从事酿酒行业。芦利周出名后,有多家酒厂出高薪挖他,都被他婉言谢绝了。这一切都源于他对酒厂的热爱。他说,是酒厂培养了他,给了他营养,让他成就了自己的梦想,他要坚守在这里,守着自己的情怀,用自己的热血,酿出更加醇香的美酒。
一份耕耘,一分收获。2000年10月,芦利周参加了全省酿酒比武大赛,荣获了三个单项第一和四项全能,名列全省第一。2001年,安徽省总工会颁发了荣誉证书,“省百万职工跨世纪赶超工程功臣”等各种荣誉纷至沓来……对于数不胜数的荣誉和鲜花,芦利周说:“这是责任和动力,不管是哪一项荣誉,都是社会对我的认可,也是对我的信任,更是我每天工作的动力,唯有不忘初心,酿好每一滴高炉酒,才能不负重托和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