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2018年2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西昌发射场,深入发射工位和技术厂房,看望慰问科技人员。在受到习总书记接见的老中青航天科技人员当中,最年轻的面孔就是时任西昌发射场低温动力系统指挥员、当时年仅26岁的于新辰。
两天后的2018年2月12日,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以雷霆万钧之势,将北斗三号卫星成功发射到浩瀚太空。西昌航天人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实现了筑梦九天的又一次胜利进军,向祖国和人民送上了一份特殊的新春祝福。
2019年3月10日0点28分,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完成了第300次发射,将“中星6C”通信卫星送入太空进入预定轨道。3天后,《新闻联播》播出了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在卫星发射成功后,现场人员共同唱响“我和我的祖国”,向祖国表白的画面。在电视画面中,我们再次看到了于新辰的身影。
于新辰,安徽省涡阳县人,1991年出生,16岁考入清华大学工程力学与航天航空工程专业,获得清华大学工学学士学位。2011年清华大学毕业后,他怀着航天报国、航天强国的志向来到大山深处的西昌发射场,在山沟里一待就是12年。他历任塔勤系统操作手、动力系统操作手、动力系统前端负责人,低温动力系统指挥员。现任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工程师、发射场技术阵地01指挥员。已经成功完成110多次航天发射任务,发射了170多颗卫星,发现和组织指挥排除故障30余次。
2018年5月,于新辰获评安徽青年五四奖章。2019年6月28日,中央文明办发布2019年6月“中国好人榜”,于新辰上榜,被评为“敬业奉献好人”。2019年10月17日,于新辰入选2019福布斯中国30位30岁以下精英榜。2020年,再次被评为亳州市道德模范。2021年,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授予于新辰“腾飞突出贡献奖”
二
傍晚的街头,车辆行人很多,呼啸而过的快递小哥车后座,装满了一束又一束的鲜花。2月14日,一个充满爱意的日子。按照提前的约定,我看到于新辰妈妈在小巷口等我。她远远地举手打了招呼,带着我走进小巷,走进于新辰的家。
推开一扇门,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幽静的小院,院里有一棵柿子树。这个季节的树叶,早已脱落,剩下光秃秃的树枝向四外伸展。透过树枝的缝隙,看到夜空中闪烁的星星,一颗又一颗,仿佛挂在树枝上,照亮了这一方小院。
堂屋门旁,挂着于新辰的喜报牌匾,红底金黄字,光荣,就是这样耀眼夺目!
于新辰爸妈带我参观了于新辰的房间;整齐折叠的被子,一尘不染的书桌,干净整洁,整齐摆放的书籍,透着浓浓的书卷气息。
尽管提前电话沟通过,落座后,还是能看出新辰爸妈的些许小紧张,新辰爸爸问我想了解新辰哪些方面的事情。
我说,每个孩子,从出生到长大,那么多的日日夜夜,一定会发生许多事情,想到那里就说到哪里吧,随意聊。
于新辰有一个姐姐。上学后的姐姐,每天放学回来,会教弟弟认字,会把在课堂学到的知识教给弟弟。在姐姐的帮助下,4岁多的于新辰,掌握的知识已达到了上学水平。父母为他联系到了私立小学,虽然学校距离远、学费高、父母收入也不高,但是为了于新辰有一个比较好的学习环境,父母还是坚定的给他报了名。
于新辰上一年级了,那年是李礼老师参加工作的第一年,第一次走上讲台,成为一名光荣的教师。李礼老师说,我清楚的记得我们班上的每一个学生。
李老师说,上学的于新辰,腰板笔直,坐姿端正,认真听课,字迹工整,成绩优秀,每天都按时完成作业,每个学期都得到“三好学生”的奖状,有一个绰号叫“写字大王”。最让我骄傲的是那年小升初,于新辰,我的学生,考出了涡阳县第一名的好成绩。
说话时的李老师,笑容灿烂,满面春风。
于新辰妈妈说,小学放学回家的于新辰,喜欢写字、画画、看书。
大人忙着干活,小小的他,经常蹲在院子里,拿着粉笔,在水泥地上写字,画画,画飞机,画火箭,画星星,画满了整整一个小院,下班回家的爸爸妈妈看到满院子的星星,不忍心走过去。妈妈说,就怕踩坏了那些漂亮的小星星。
想着他喜欢看书,妈妈给他买了很多书,其中一套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是妈妈花了近一个月工资到阜阳买的,让他看入了迷。看书的他,会问妈妈很多问题。妈妈回答不上来时,就告诉他去书里找答案。随着视野的阔达,知识的汲取,他的爱好越来越广泛,他的求知欲越来越强。
于新辰看书很仔细,能发现书中的错别字。上初一那年,发现一本知名杂志上有一个英语单词mother写错成了mather,于是给远在北京的杂志社写信指出错误的地方。杂志社主编很热心地回复了很长的手写信件,道歉并表扬了于新辰,鼓励他继续好好学习,主编的字写的特别好看。
得到主编鼓励的于新辰很开心,更加努力学习了,他写了一个童言无忌的故事,给这家杂志社投稿,得到主编的肯定,在杂志上发表并拿到了稿费。
新辰爸爸没记住稿费的数目,却清晰的记得拿到稿费的儿子欢呼雀跃,手舞足蹈开心的样子。儿子的笑声,飘出了自家小院,飘上了天空。这个皖北朴实的汉子,没有丰富多彩的语言,嘴里不停地重复一句话;那些天,我儿子开心的很啊!开心的很啊!
听着他满含笑意的声音,透过他的眼神,我看到他眼底闪烁着幸福、希望、骄傲的光芒。
三
因夜幕的降临,天气凉爽了许多。小院中,婆娑的月色洒满一地,摇着蒲扇的妈妈,在给童年的于新辰讲星星月亮的故事。睡在竹床上,于新辰一边听妈妈讲的故事,一边数着天上的星星。
夜色中的苍穹,繁星点点,数不清的星星在闪烁。在天空的不同区域,星星组成各式各样的形状;东启明,西长庚,南箕北斗,有的像勺子,有的像簸箕,还有的像狮子……
挑着担子,坐着一双儿女的牛郎星,隔着银河望夫的织女星,还有很多很多承载着美丽传说的星星。夜空中最亮的,当然是初月如钩,弦月如弓的月亮,在少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的年纪,很多次于新辰的梦里,都去了太空,看月亮,看星星,他捕捉到很多很多的星星。梦中的少年,已立下鸿鹄之志。
于新辰的父母,平凡,朴实,且不善言谈。少言寡语的父亲,在遇到特殊的话题时,比如,谈论自家孩子的时候,跟天下所有的父母一样,瞬间提升了口才,话多了。
于新辰爸爸说,儿子听话,懂事,不闯祸,学习好,画画好,字写的特别整齐漂亮。从出生到现在,儿子的每一次成长,爸爸都记忆犹新,滔滔不绝,如数家珍。
爸爸珍藏了很多于新辰小学写的作业本,拿出来给我看。随手翻开一本,字面整洁,笔画规范,完美的呈现了中华方块形字的魅力,每一页下面都有老师红笔画的小红旗,或者是五角星标记,特别醒目。
我随口问,小时候的于新辰有没有淘气的时候。新辰妈妈说,儿子从小到大从来没有淘气过,特别乖巧,特别懂事,特别省心。
听到新辰妈妈的话,我有些不信,仔细想想自己的孩子,顿时觉得新辰妈妈说的话非常正确。记得我母亲在世时,经常挂嘴边的话是;自己生养的,越看越喜欢。一个人,从无知婴儿到成熟,一路上沟沟坎坎,磕磕绊绊,怎么会没有淘气的时候,只是天下所有爱惜孩子的父母,在记忆的长河中,只记住了孩子的好,自动屏蔽所有的不好,脑海中唯一的认知;所有孩子,都是来报恩的。
四
跟李礼老师有同样经历的,还有涡阳二中的王琳老师,于新辰的班主任。王老师说,无法想象一个10多岁的少年,会如此自律,每天按时作息,于新辰有许多良好习惯,浑身充满凝聚力。比如,用小本子仔细的记下老师布置的作业答案,方便回家完成作业后对照检查;比如,广播体操做的标准认真,书桌课本摆放整齐。这些好习惯,慢慢地感染了全班同学。
王老师说,第一年担任班主任,我没有经验,于新辰的带头作用,为我管理班级带来了很大帮助。于新辰是学生效仿的对象,更是班上的惊喜。
于新辰初中课程成绩全优,不但八门课程总分800分以上,书法比赛、作文比赛、象棋比赛更是名列前茅,奖牌拿到手软。他体育课成绩优秀。学校运动会上,在初中高中学生同时参加的项目中,于新辰不但取得了好成绩,更是打破了多项体育记录,班里同学开心的围着他跑跳转圈。
三年的初中,很快迎来了中考。第一场考试接近尾声。于新辰爸爸守在考场外,迟迟没有看到于新辰出来,心中有些着急。王老师走过去安慰他,别急,于新辰的习惯是一张卷子做两遍,检查一遍,不到最后一刻,不会出考场。最后又补充一句,这是于新辰考试的习惯。
通过全班同学的努力,三年初中下来,班级中考成绩一路领先,其中于新辰的成绩位列亳州市中考榜首。同年王老师被评为亳州市优秀教师。现如今成为高级教师的王老师,说起她的学生于新辰,仍然是满脸的骄傲。
五
涡阳四中,于新辰高中的母校。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清晨,我走进校园,追寻于新辰高中的足迹。正是上课时间。与小学校园相比,高中校园少了清脆悦耳的读书声,周围很安静,仿佛路过的风都放慢了速度。
2004年,于新辰以亳州全市第一的优异成绩,考入涡阳县第四高级中学,那一年,也是涡阳四中教学改革创新的一年。
进入高一的于新辰,勤奋好学,成绩一路领先,很快引起了老师的注意。
高一物理老师王贵华说,九门大课都优秀的学生很少,于新辰数学、物理、化学竞赛,三科都是第一名,高二参加高考也考出了630分的好成绩。在高三的安徽省联考中,曾经取得全省第4名的好成绩。还有游泳、跑步、听音乐等很多爱好,这样的学生,想不关注都难。
物理老师孙杨跟我说了一件事。确切地说,是他在电视上看到的。
某电视台采访于新辰,主持人说大多数理科生偏科,在得知于新辰不偏科时,当场有嘉宾提了一个清朝十三帝的问题。“皇太极,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溥仪)”。看着于新辰回答问题的轻松样子,就知道他的历史成绩了。
有一次,他竟然拿一道历史题考物理老师,一下就把老师考糊了,老师还不好意思让他知道自己不会,于是就反过来考他物理。
说到于新辰,孙老师有些激动,这个站在三尺讲台35年的60后教师,不知不觉中,早已融入其中,轻松的表情,欢快的语速,像说自己的学生,又像在诉说自己的小兄弟。
六
2007年,于新辰接到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录取通知书。成为20年来涡阳县本土第一位考上清华大学的学生。
去清华报道时,大学班主任杜建镔教授在新生报道现场说过一段话让于新辰记忆深刻,过去你们是学校里的月亮,来到清华以后,你们就是星星,只有加倍努力,才能再次成为耀眼的一轮明月。
在班级年龄最小,但一直努力的于新辰不仅功课成绩好,思想上,也在努力地提升进步。第一学期,于新辰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由于未满18周岁,不具备入党条件,申请没有被批准。
此后的于新辰更加努力,积极参加校内活动。热爱运动的他,完成了2009 年和2010 年北京国际马拉松全程比赛;热爱公益的他,是北京奥运会、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中国网球公开赛等重大活动的志愿者。并且担任了清华大学团委组长、航天航空学院团委副书记、学生会副主席。清华大学2009年的一场元旦晚会,他是主持人之一。
曾获得清华大学启航奖、清华大学五星级志愿者、清华大学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先后两次获得奖学金。
2009年,刚满18周岁的于新辰,再次递交入党申请,得到了党组织的批准。2010年3月28日,面对鲜艳的中国共产党党旗下庄严宣誓的于新辰,正式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在人生的道理路上,又登上一个台阶。
2011年,于新辰面临毕业分配时,很多高薪企业对成绩优秀的于新辰伸出橄榄枝,给出各种诱人的条件,面临选择的于新辰陷入沉思。
他想起了他爷爷,一个经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老兵,解放后担任过靖江市公安局局长,后听从组织安排,转战上海、安徽宣城、合肥等地工作,1970年春天调至安徽涡阳。于新辰的名字,是爷爷给他起的,希望于新辰能够像星辰那样一直璀璨发光。
爷爷喜欢看书看报种花草,他的话不多,但常说的话题,就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不断抗争,淤血奋斗,走向胜利,实现了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
他想起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院长、中国载人航天首任总设计师王永志院士,他鼓励学生:未来我们国家在探月探火星,深空探测方面,还有很多大有作为的地方。
作为一名高校毕业生党员,于新辰清楚地知道,祖国的强大,离不开高端的科技发展,航天航空需要科技人员。祖国又处在由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的重要阶段,应该把所学专业知识贡献给祖国的航天事业。
于新辰拒绝了高薪企业,放弃读研的机会,毅然决然地选择到位于四川大凉山腹地,中国四大航天发射场之一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在去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路上,透过车窗看去,四面被高山围绕,道路两边越来越荒凉。作为最年轻的航天人,于新辰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一干就是十二年。
七
从清华来到西昌,于新辰的第一个岗位是电梯操作员,每天的工作就是按着上升、下降的按钮,在电梯里接送上下塔架的人员到相应的楼层,工作单一且枯燥。于新辰没有烦躁,没有彷徨,细致认真的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他知道,为了提高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每个来发射场工作的航天人,都是从简单操作工作做起。在单一枯燥的工作中,磨炼意志与耐心。
航天航空高科技领域,岗位特殊,来不得半点马虎。为了让每个航天人全方位了解工作,十多年里,于新辰的岗位一直处于变化中,从电梯操作员、塔勤系统、常规动力系统、低温动力系统,三个系统,一共15个岗位。他基本上每天晚上,都是在三点以后入睡,他付出更多努力去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去提高自己。努力把每个最平凡的工作,做出最好的成绩。
2012年5月他被安排到火箭常规动力系统,成为一名普通的岗位操作手。
于新辰迈进火箭内部的那一刻,心跳加速,看着每一个部件,眼神中充满了惊喜。他想起了童年的梦,想起了院子水泥地上画的小星星。
虽然此时的于新辰只是做一些技术操作方面的活,跟理论专业相关性不大,但掌握这些基本操作是很有必要的,有利于以后成为指挥员时把握技术状态。
通过一年时间的学习和工作,他完全胜任了该岗位,并担任该系统箭上专业负责人。由于西昌发射场高密度任务的需求,他又再次被分配到火箭低温动力系统担任操作手。低温动力系统涉及液氢液氧低温推进剂的加注工作,低温推进剂温度极低且易燃易爆,测试流程复杂繁琐,发射之前要连续精神高度集中、高强度工作8个小时以上,他在这个系统一待就是8年多。
八
火箭的三级发动机,以液氢和液氧作为燃料。这两种燃料温度非常低,所以叫三级动力系统也叫低温动力系统。
因为火箭燃料易燃易爆,燃料加注系统,又被称为卫星发射中心最危险的岗位。放眼全球,因燃料系统故障,导致发射失败的案例,直到今天也未能完全杜绝。2016年9月美国“猎鹰9”号火箭,因燃料系统故障,发生爆炸。为保证火箭发射万无一失,加注过程不能发生丝毫“跑、冒、滴、漏”故障。
于新辰的工作就是负责指挥各个号手,把低温的液氢和液氧,加注到火箭中去。
液氢液氧低温推进剂号称“一粒米从一米高处掉落的能量就会引起爆炸”,稍有泄漏会造成难以预测的后果。因此,发射场对火箭的气密性要求非常高,为练好气密性检查基本功,于新辰经常对照图纸反复核对每一个接头状态,以至于后来闭着眼睛都能说出接头的位置和细节,被同事们称为“活图纸”
从小到大,于新辰的外号很多,几乎每个阶段都有外号。上小学时,老师叫他“写字大王”,同学叫他“第一名”。初中到大学,他的外号是“学霸”。来到西昌发射场,他的外号叫“技术大拿”“活图纸”“动力专家”。
为了能快速发现可能存在的漏点,他在气检过程中常常仔细辨听声音,练就了“听声检漏”的本领。2015年至今,于新辰成长为西昌发射场指挥经历最丰富的低温动力系统指挥员,他对状态的把控更加严格,先后组织排除加注管路漏气、供气压力异常、排气管路存在多余物等重大故障和隐患,为发射任务的圆满成功做出了卓越贡献。
作为一名指挥员,于新辰时刻保持高度的紧张与十分的冷静,对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动作,都做足了充分的预想与预案。对于常见的突发情况,都做了充分的应对措施。
2018年8月25日凌晨,在指挥席已经通宵连续工作了8小时的于新辰,突然发现传感器显示火箭某一个关键元器件出口压力值比指标要求偏高,而且持续升高。这个元器件直接影响火箭的飞行,如果故障不能在1小时内排除,那么这次任务极有可能会终止,原定的两颗北斗三号卫星的发射时间至少推迟7天以上。如果冒着风险发射,极可能造成火箭不能正常工作,卫星无法入轨。
十万火急的情况下,技术人员围在一起讨论排故方案。尝试第一个方案以后情况没有好转,尝试第二个方案后压力值继续升高接近安全值上限,情况进一步恶化!这时还有5分钟就到允许排故时间的后限,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指挥大厅寂静一片。这时于新辰依据元器件的工程特性,认为提高元器件的入口气体压力,其出口气体压力应该会降低,他沉稳果断地下达了提高入口气体压力的口令,这个参数在1分钟内迅速下降至指标要求范围内。就这样,在距离允许排故时间后限只剩两分钟的情况下,于新辰成功指挥系统人员排除了这个关系任务成败的故障,为任务的成功作出了突出贡献。
2018年,中国全年航天发射次数首次超过美国,位列世界第一。其中西昌发射场全年完成17次航天发射任务,超过往年发射记录近一倍。作为一名航天人,于新辰参加并圆满完成了“天链”升空、“风云”观天“嫦娥”探月、“北斗”组网等,重大任务在内的110多次发射任务,排除了30多次重大故障,见证了西昌卫星发射场,单个发射工位率先突破百次发射,刷新中国航天新纪录。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授予于新辰“腾飞突出贡献奖”。
中国奇迹的创造,源于无数像于新辰这样的航天人的默默坚守和付出。
九
四川到安徽,西昌大凉山到亳州涡阳,地图显示两千多公里。在这个道路顺畅,交通发达的时代,忙于工作的于新辰很少回家。提到家里,于新辰感觉亏欠了很多很多。十多年中,爸爸身体一直不是很好,先后两次做手术,摘除了一个肾脏。奶奶去世前,得了阿尔茨海默症(老年痴呆),不记得人和事,是父母一直细心的照顾。为了不影响他,母亲瞒了他很多很多,一个人扛起所有的重担。于新辰能做的,在很少的假期里,回家好好陪伴父母,尽可能的多分担母亲的劳累。
1970年4月24日,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卫星播放着《东方红》进入太空,造福着全人类。
2003年10月15日~16日,杨利伟乘坐神舟5号载人飞船,在太空绕行14圈,历时21小时23分钟。
2008年9月27日,成功行走在太空的神舟七号航天员翟志刚在太空报告:神舟七号报告,我已出舱,感觉良好。请祖国放心,我们坚决完成任务。
2017年4月20日,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在海南文昌发射升空,并进入预定轨道。
2019年12月16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一箭双星,成功发射两颗北斗导航卫星。完成北斗三号全球系统核心星座的部署。
浩瀚宇宙中,当星箭分离,卫星的太阳翼帆板徐徐展开,像一个精灵在太空中打开翅膀,阳光照在太阳帆板上,背景是蓝白相间的地球家园。这一瞬间,最美丽、最震撼,令人激动不已。为了这最美的一瞬间,航天人付出了很多很多。一代代中国航天人,隐姓埋名人,却干出了惊天动地的大事业,他们是探索浩瀚宇宙的中国力量,他们是建设航天强国的中国根基。
作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最年轻的分系统指挥,对于未来,于新辰也有自己的“小目标”。每个在发射场系统里的人,都希望有机会能成为发射“01指挥”。对此,于新辰也不例外。于新辰说:“发射‘01’相当于发射场的指挥中枢,是指挥中心的大管家,能担任这个岗位,一方面是能力的肯定,另一方面,也是一份荣誉。”
110多次火箭发射、170多颗卫星发射、20次担任火箭低温动力系统指挥员、4次担任技术阵地01指挥员...从清华到西昌,大山深处12年坚守,每一次成就的背后都饱含着于新辰对航天事业的诚挚热爱和对航天梦想的不懈追求。未来的征途仍然荆棘密布任重道远。
星汉灿烂,北斗指航;沧海横流,砥柱巍然。
新时代中国壮阔前行的每一步,都需要汇集各方面、各领域优秀人才,敢于担当、善于斗争,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新起点,新征程!少年立下鸿鹄志,看今朝,航天有我,逐梦九天!